【期刊信息】

Message

刊名:河北医药
主办:河北省医学情报研究所
主管:河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ISSN:1002-7386
CN:13-1090/R
影响因子:2.066329
被引频次:127308
数据库收录:
统计源期刊(2018);期刊分类:药学

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清末民初河北中等师范教育发展概况探析 ——(6)

来源:河北医药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8-2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3]陈元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4]陈元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M].上海

[3]陈元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4]陈元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

[5]河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河北省志第七十六卷教育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5.

[6]直隶第三师范学校救国团宣言书[N].时报,1919.

[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北滦县委员会.滦县文史资料第9辑[Z].2000.

[8]政协遵化市委员会.遵化人[Z].政协遵化市委,2008.

[9]滦南革命斗争史料选一:纪念冀东人民抗日暴动五十周年专辑[Z].中共滦南县委党史办公室,1998.

[10]丁守和,《世界当代文化名人辞典》编委会.世界当代文化名人辞典[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

鸦片战争后,西方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随之而来的还有西方新的思想,新的潮流,传统的教育模式逐渐被打破,而国家之兴,重在教育,教育之魂,贵在良师。师范教育随着1904年清政府《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的颁布,也逐渐向近代转变。清末,师范学堂分为两级,分别为初级师范学堂和优级师范学堂。初级师范学堂培养小学教员,优级师范学堂培养初级师范学堂和中学堂的教员和管理员。《章程》规定:“限定每州县必设一所,经费由各地自筹”。[1]直隶地区是清政府的京畿要地,而教育改革也较早触及。就直隶地区而言,直隶第一师范学堂、直隶第二师范学堂分别在天津和保定建立。1910年,从日本明治大学留学归来的直隶提学使张云阁在滦州(今滦县)建立了直隶第三师范学堂[2],这是中国较早在县一级建立的师范学校之一。而就目前来看,除地方学者唐向荣、杨冬梅的《河北滦县师范学校》介绍文外,尚未出现相关研究成果。县域中等师范学校是清末民国时期教育改革后基层社会教育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而滦县师范学校是冀东地区唯一一所中等师范学校,不仅培育了众多教育人才,且在北方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革命活动中有其大量学生投入到革命浪潮中去。尤其是1935年《河北省省立滦县师范学校志》的留存则更提供了宝贵的资料,现笔者对清末民国河北地区和滦县师范学校教育状况做一探究,不足之处,请方家指正。一、清末民初河北师范教育的兴起与发展(一)清末河北师范教育的兴起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袁世凯在保定创办直隶师范学堂,河北第一所师范学校由此诞生。该校招生少,学制短而不定,而后扩大招生规模。直隶师范学堂的创立标志着近代河北师范教育迈出了第一步。光绪三十年(1904年),清政府出台《奏定学堂章程》,规定“设初级师范学堂,令拟派充高等小学堂及初等小学堂二项教员人员者入焉”[3]427。各地开始兴办初级师范学堂,直隶地区为较早开办的地区之一。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直隶省令所属各府及直隶州、厅设立初级师范学堂,分完全、简易两科。完全科五年毕业,培养高小教员,简易科两年毕业,培养初小教员。宣统二年(1910年),各府、州、厅所办师范成绩不等,因而进行整顿。同年,直隶省除将天河师范学堂改为省立第一师范学堂外,又在保定设第二师范学堂,在滦县设第三师范学堂,在邢台设第四师范学堂。中等师范学堂除上述四所外,还有设在天津的北洋女子师范学堂。彼时新学初兴,小学与师范并举,小学教育缺乏。为了快速培养合格的小学教员,直隶省开办了大量简易师范或师范传习所,同时在正规的初级师范学堂设简易科。《章程》第五节规定:“各州、县于初级师范学堂尚未齐设之时,宜急设师范传习所,择省城初级师范学堂简易科毕业生之优等者,分往传习”[3]397。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省令所属各县举办师范传习所,学制为三个月,半年或一年。这是河北省县办师范的开端。清末河北地方初级师范学堂和县办师范讲习所的创立,使得河北地区各级师范教育趋于完备,师范教育体系逐步形成,为以后师范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民国初年河北师范教育的发展1912年后,饱受战火的教育机关一时停歇,但教育乃是育人之本,“然青年之士,问学无途,请业失据者,何可胜道?学者,国之本也”。[4]789孙中山即令教育部通告各省将已设之优级、初级师范一并开学,并强调要兴办中小学,必先养成多数教员,要养成多数中小学教员,则必多设初级、优级师范学校,“此时注重师范,既能消纳中学以上学生,复可隐植将来教育之根本,是真当务之急者”[4]818。同年9月,教育部相继颁发了《师范教育令》和《师范教育章程》,将师范教育推向正规。同时,初级师范学堂改称为师范学校,其培养目标仍为小学教员。“专教女子之师范学校称女子师范学校,以造就小学教员及蒙养园保姆为目的”。[3]670这期间,对学生的业务要求更进一步,培养目标更加全面。民国二年(1913年),北洋女子师范学堂改为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翌年,保定直隶女学堂改为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民国六年(1917年),省立第五师范学校在宣化设立。民国十二年(1923年),省立第六师范在冀县设立,省立第七师范在大名设立。同年,省立第三女子师范学校在邢台设立。翌年,省立第四女子师范学校在宣化设立,省立第八师范学校在正定设立。民国十四年(1925年),省立第五女子师范学校在大名设立,省立第九师范学校泊镇设立。民国十九年(1930年),为求全省男女师资平衡发展,省将辖区划分为九个师范区,计划每区设男、女师范学校各一所。“如暂无女师之区,可先于区内男师增招女生部”。[5]427当年,冀县、正定、泊镇的三所省立师范学校先后添招女生。翌年,滦县省立师范的女生部也增招成班。至此,省立师范学校计有男师九所,女师单设校者五所,加上附设于男师的四部,合起来也是九处。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河北省立师范学校共有十四所,前期为三十二班,后期增至六十六班,共有学生人数4445人,教职员人数 460人,经费共计 元。[5]428民国三年(1914年),各县师范传习所改办为师范讲习所,学制延长到一至两年,课程也较前完备。民国十七年(1928年),省教育厅制定乡村师范简易办法,令每县设立师范一处,通名县立乡村师范学校,学制为三年。急需师资的县,仍准招收一至两年的讲习班。有些县还办起了县立女师,除宁河、兴隆两县外,其余各县均办起了县立乡村师范学校。全省共130个县,共办师范学校150多所。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教育部颁布简易师范规程,县师更名简易师范学校或简易乡村师范学校,学制延长为四年。到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省内县师发展到155所。民国河北地区中等师范院校的建立与分布如上所述,在清末师范学堂的基础上,数量有所增加,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也发生了很大改变。以滦县师范为例,课程的多样化使学生的总体素质得到很大的提高,有利于学生自身发展和国家对人才的培养。二、滦县师范的教育概况(一)学校的创立与兴起宣统二年(1910年)十月二十日,滦县师范建立,始名直隶第三师范学堂。直隶提学使张云阁为监督。同年七月,学校开始招生上课,是为本校开办之始。次年春季增添新生一班。次年五月,县城以北新校舍落成,学校有了自己新的校舍,秋季又招新生一班,学校已初具规模。辛亥革命爆发后,“骤直鼎革,驻兵校内,文书器物,毁于一空”。刚刚起步的河北滦师也未能避免遭受战争的袭扰与破坏,被迫“自八月解散”。1912年5月,该校更名为直隶第三师范学校,重新开始召集复课,中途停课有近一年。民国四年(1915年),直隶省长委任牛宝善任校长,当年第一班毕业,这是此校有毕业生的开始。在此后的发展中,学校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各种教学器具大致齐备,并按时增加班级,并选派优等毕业生赴外国留学。直隶第三师范学校一时间声誉大起。民国七年(1918年)二月,因有战事发生,滦县师范校内再次驻兵,学校受到了巨大的打击。从此以后,每遇到战事,校内驻兵就成为了常事。自1922年以后七年的时间里学校都不曾有稳定的办学空间。校志记载:“最惶恐时期,西东军旅,此去彼来,同时省款停发,全校解散”。学校再一次停课许久,“其后召集上课,只能让出教室而止,不得已,乃就赁城内客店,为员生住店,可谓历尽艰难矣”。学校办学环境之差,条件之艰苦,由此可见一斑。此后学校又经历多次战乱,经费短缺,器物损毁,校舍残破。虽换了几任校长,但由于战争不止,学校很难恢复原来的办学规模。民国十八年(1929年),河北省教育厅委任武学易以督学之职接任校长,负责整顿。首先,学校恢复旧有的办学规模,修补残破的校舍和教学工具,增添一批急需的教学器材。民国二十年(1931年),学校添设女子师范部。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附属小学在城内北街添设幼稚园,成立附属小学高家坎分校,并于当年秋季停前期师范,招男女初中各一班,是为学校添设中学班之始。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学校有男师范六班、女师范三班、女初中三班;附属小学有高级四班、初级四班、幼稚二班,共十班。今推行义务教育,扩充班级,广设分校;十月泡石淀分校成立,共有高初级十一班,幼稚二班,短期二班,共十五班。武学易校长上任后的六年之间,学校由原来的六个班而扩充了数倍,小学扩至十数班,本校添设女生部,小学添设两分校及幼稚园,校基较于原有面积增加三分之一,添筑校舍数百间,在校学生达千数百人,学校面貌已焕然一新。但仍有陈旧房舍并未整理,新建筑拥挤尚未投入使用。校史记载:“大原因在经常费虽能照发,而数年增班,临时费固未曾领到也。三四年来,事变影响,沦为战区,惶恐扰乱,不止一次,又以驻军之故,多所损坏,幸皆为日不久,随时恢复,经诵不辍,负责有人,拮据经营,固已不言而喻可喻矣。教学之道,责任方殷,前途光明,是惟师生共同努力”。1935年,教育厅视察员郑澄和曹乾元视察该校情形,上报称“该校行政组织,尚称健全,校长武学易学品素优,经验宏富,任职以来,对于校务甚为努力,逐年扩充,颇有进展。职员服务,尚称得力”。滦县师范自从创立以来,历经战争的洗礼,但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办学,在多次的停课与复课之后,学校在武学易校长的带领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不仅恢复了之前的办学水平与办学规模,并且积极筹办各地分校和附属学校,同时添设初中部与女生部,扩大办学规模,成为了冀东师范教育的一面旗帜。(二)教务概况与课程设置1.教务概况民初河北中等师范学校大多教育体系不太完善,但直隶第三师范学堂有着完备的管理组织和课程设置。据校志记载,学校设校长一名,总理全校教务。校长下设文牍处与书记处,帮助校长处理日常文件并负责各项文件的管理收发,同时成立由校长担任主席的校务会议,每学期开会一次到两次,由校长和全体教员讨论全校一切大事。学校设有训育指导委员会和经费稽核委员会,分别负责指导学生修养活动和学校账目的核算与稽查。在校务会议之下设有事务课、训育课、教务课三科,事务课主管会计事务和日常杂务,训育课主管学生训育和卫生,教务课主管学校的仪器、图书、体育活动。同时,学校还设有学科会议、事务会议、训育会议、教务会议,分别讨论议定学校的各项事宜。2.课程设置作为冀东地区师范教育的领头羊,滦县师范有非常完整丰富的课程。学校总纲规定,严格训练青年身心,养成小学健全师资之场所,对学生实行下列训练:a.锻炼强身健体;b.陶冶道德品质;c.培养民族文化;d.充实科学知能;e.养成勤劳习惯;f.启发研究儿童教育之兴趣;g.培养终身服务教育之精神。在课程设置方面,师范班有公民、体育、军事训练(女生学习看护)、卫生、国文、算学、地理、历史、生物、化学、物理、伦理、劳作、美术、音乐、教育心理、小学教材及教学法、小学行政、教育测验及统计等课程,同时安排学生去附属小学进行实习。初级中学还设有英语、植物、动物等课程。学校同时规定学生每人进行教学实习二十三次,包括行政、训育、教学三项,成绩不及格者,不得毕业。为了培养身心健康的人才,学校不仅注重文化学习,对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也格外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改良学生的生活习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日常生活方面,学生的起居动作要严守纪律,饮食习惯要简约,制服要做到整洁质朴,遵守定制,做事要勤勉有恒,遇到困难要劳怨不辞,交际必须注重信义,庄重谦和。学校定期会举办一些集会,班级会等团体活动,帮助学生锻炼做事能力,培养团体精神。学校非常重视体育活动,除日常的体育课之外,专门组织了许多体育活动,包括球类运动、个人与团体游戏、田径运动、舞蹈式体操,同时定期举办体育比赛,既可以锻炼学生身体,又能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学校每个学期都会进行体育考查,“学生体育成绩不合格,得令其退学,但须经教务会议之评议,由校长决定之”。(三)训育概况与事务概况1.训育概况学校以“诚勇”为校训,“造就师资,以道德高尚,学识充足为其礼,体格健全,做事勇敢为其用,故校训定为诚勇”,目的是以“最适宜之科学教育,及最严格之身心训练,养成一般国民道德上,学术上健全之师资”。为此,学校设置了一套训育实施标准:第一,采用严格主义,使学生受到严格训练,尊重道德,恪守纪律,达到自立立人的境地;第二,施行感化训练,全校教职工以身作则,使学生在无形中受到感化;第三,培养纯洁的理智,对于学生的思想,予以科学之训练,遇事以客观的态度、分析的方法,施以理智的判断;第四,培养艺术的兴趣;第五,训练团体生活,以养成协力合作之习惯;第六,养成劳动的习惯,除劳作课程外,还有劳动实习,如校内整理、清洁,学校附近修路、造林,及其他服务社会事项。2.事务概况学校有严格的办事原则,滦县师范学校校志中对此有详细记载:a.计划要周详,凡购置物品,必求坚固耐用,建筑方面,必求工坚料实;b.工作要敏捷,一切事项,今日事要今日做,不许延缓;c.手续要清楚,校款之支付,商号之款项,皆须按一定手续,并填注经手人及事由;d.处事要和平,对于校内教师学生夫役及校外商号贩夫等言语态度,均须力求和平;e.效率要增大,购买一切物品及建筑,必期用款少而收效大。学校的兴办与维持需要大量的经费,但“此校的位置属于军事和交通上的重要之地,前后多次遭受战争的毁坏,创剧痛深之余,力图补救,挽入正规,使悉依理想标准以进行,殊非易易。数年以来,尽力经营,得复旧观”。经费的来源格外重要,关系到一个学校的生死存亡。学校的经费绝大部分来源于政府的拨款,“由滦县县政府按月拨付,作为抵解省款”,有一小部分来源于学生的学费与体育图书费。综上,学校开设国文、经史等科目,一方面注重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另一方面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学习外语有利于与时代接轨;数理化等课程体现注重实践能力,美术、音乐等课程重视对学生艺术气质的培养。不同学制和修业的标准体现教育思想的多元化。男子学习军事,女子学习卫生看护,体现了课程设置是以当时社会背景考虑,根据男女学生在当时环境与社会上的角色和传统经济发展状态来制定的。(四)河北中等师范教育的特点清末民初,河北地区中等师范教育的兴起与发展是顺应时代的结果,对当时的社会起到了重要作用并有其自身的特点。机构设置的高效性。学校成立校务会议为全校最高机构,校长为校务会议主席,一方面可以保证校长权威,另一方面能够有效避免校长总揽大权,真正做到民主决策。学校同时实行教学与行政分开管理的模式,设立专门的经费核实委员会,保证学校的经费能够得到有效利用,避免出现贪赃枉法等情况。每个机构都各尽其职,有效保证了学校的正常运行,提高了教学与管理效率。课程设置的多元化。滦县师范作为冀东地区第一所近代化学校,除了传统的修身、读经、国文等文化课程,又开设外语、数学、化学等学习西方文化技术的课程,同时设有美术、手工、音乐、体育等课程,在全面提高学生文化与实践技术的基础上,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艺术水平与道德情操。新课程的开设开拓了学生们的视野,突破了传统的教育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发展。培养模式的科学性。学校的办学宗旨虽然仍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但西方的教育模式与教育理想已经很大程度上渗入到了学校的教育中,西方的教育理念与教学课程加上中国传统文化的修身立命之本,既可以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精髓,又可以掌握西方的新思想,新技术,探索出了一种全新的培养模式,为中国传统教育的变革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三、冀东革命基地与人才的摇篮(一)革命斗争经历作为冀东地区第一所近代化师范院校,学校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11年12月31日,清新军第二十师七十九团在古城滦州发动了震惊清廷的滦州起义,建立“中华民国北方军政府”,通电全国,照会列强,发表文告,与全国各地的革命相呼应。直隶三师是这场起义的大本营。直隶三师是“北方革命军总司令部”,又是“中华民国北方军政府”早期所在地。多次的秘密会议在这里举行。该校师生曾与电报学校及居民联络开会,宣传革命,参加卫生队等;军政府在这里抄写起义通电,致袁世凯、伍廷芳、各国领事馆、各报馆电文及《反清檄文》。大量起义文告在这里被撰抄,外国代表及外地来宾在这里被接待,这里曾指挥平叛并做出进军津京的决策。五四运动中,学生刘作垣、王式曾、唐名时、杨玉安等组织救国会、演讲团,号召“还我河山”,“抵制日货”,因而有10人被开除。学生裴文中挺身而出,联合其他学生罢课,并发表宣言:“学生受国家栽培,当兹外患,孔亟尤宜,勉竭绵薄,略申义愤,敝校自前学期组织救国团与他校一致行动”“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略申正义,自甘流血,何当不法?”[9]最后迫使省厅通报申饬了校长牛宝善,取消了开除决定。(二)党组织在滦师的建立在激烈的革命斗争中,滦师的中共党组织诞生了,滦师成为冀东地区最早建立中共党组织和开展革命活动的学校之一。1925年暑假后,因校舍被军阀部队占据,学生王大中等人去乐亭中学借读,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在中共乐亭地方执行委员会领导下在乐亭中学组建了中共滦县支部,秦芝任书记,是为滦县党组织建立之始。1926年8月,学校复课,在乐亭县中学借读的学生相继回到滦县,中共滦县支部迁到滦县城内,到1927年7月,全县已有共产党员16名。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学生参加了历次革命斗争,并有30多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学校革命史谱写了壮丽的篇章。(三)部分学生的革命历程历经战争与革命活动的同时,学校也培养出了大批优秀人才。部分进步学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积极投身革命运动,甚至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推动了革命运动的发展。陈富轩,1929年考入滦县师范,他从这里真正走上了救国救民的革命道路。滦县师范早就有地下党活动,国民党当局也有所警觉,经常派警察监视,时常有进步学生被抓捕。这些现实对陈富轩触动很大,激发了他对当时社会的憎恶和对光明的向往。他曾写了一篇题为《乞丐》的文章,无情地揭露了旧社会的黑暗,表达了朴素的阶级感情,由于这篇文章感情充沛,文字流畅,被选为范文登在校刊上,流传于校内外。以后,陈富轩又不断受到党的影响和教育,懂得了越来越多的革命道理,思想日趋成熟,后在学校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2年,陈富轩从滦县师范毕业,先后在遵化县龙泉寺完小、蓟县龙山学校以教书做掩护,进行革命活动。1937年,陈富轩和马力、徐智甫一起在太平庄秘密组建抗日救国会,吸收王文和一批进步青年入会。1938年4月4日,陈富轩抵盘山参加了蓟县县委在盘山千像寺召开的抗日武装暴动筹备会议。会后,他立即返回蓟县东部和遵化西部积极地做武装暴动的准备工作,在石门、闻马庄、鹿角河一带发展救国会员,并组织参加了6月20日夏德元、赵合领导的六、九甲民团起义。他还积极争取石门一个姓陈的巡官,使其参加了抗日。1940年3月22日,已任遵化县委组织部长的陈富轩,在遵化康庄子遇到800多日伪军包围,在突围无望的情况下,壮烈殉国,时年27岁。吴绍周,字行常,号默生,1941年5月29日生于滦县司各庄镇吴庄,1931年考入河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现属滦县师范学校),1935年7月在学校加入中国共产党。1937年,吴绍周在学校组织并参加了“法律研究会”。“七七”事变后,他与高培之着手组织地下武装活动。1938年7月16日,吴绍周参加抗日暴动,任抗联十四总队政治主任。1938年10月,他在向平西转移的途中被日伪军包围,一直战斗到弹尽粮绝,直至壮烈牺牲。杨秀峰,中国现代教育家,河北迁安人。他从河北滦师毕业后进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深造,完成学业后在江西、河北、北京等地师范学校和师范大学任教。他于1929年赴法国留学,1930年在巴黎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领导留法学生和华侨反帝同盟组织,积极参加反帝爱国斗争,1931年被法国当局驱逐出境,辗转比利时、德国和英国,参加当地共产党中国语言组工作,随后到苏联学习。1934年回国后,他以大学教授的身份在平津教育界从事抗日统战工作,积极参加“一二九”运动,并亲自领导和组织了天津学生的“一二一八”爱国大游行,被誉为“红色教授”。“七七”事变后,他投笔从戎,带领平津爱国学生组建冀西抗日游击队,任司令员。1938年,他出任河北抗战学院院长,培养了大批抗日骨干力量,1941年任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主席,创办了许多干部学校。他为发展、改革和提高人民教育事业、逐步建立中国的社会主义教育体制、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了大批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为中国的教育事业献出了毕生精力。可以看出,河北滦师不仅是革命中的排头兵,而且成为了红色革命根据地。大批优秀人才走上救亡图存的道路,抛头颅洒热血,为中国的革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四、结语河北滦师从创立之日起,一方面经历了多次战争与革命的摧残,学校在办学的道路上走得相当坎坷,反反复复,几经停课。但另一方面,正是由于在革命战火中的淬炼,滦师才能在革命中形成自己的“滦师精神”,才能成为“革命的圣地”,滦师才能为国家培养大量人才,这些人在革命中实现自己的理想与抱负,这和滦师特殊的经历是分不开的。教育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未来的发展,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而师范教育是培养人才的沃土。当时的中国处于战乱年代,社会处于极度动荡之中,能够支持教育的发展实属不易。发展教育是强国兴邦的必由之路,我国现在正处于大发展、大崛起时期,如何能够更好地培养优秀的人才,使我国从人口大国变为人才强国,大力发展教育是必由之路,教育对以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都是极其重要的。[参考文献][1]崔运武.中国师范教育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2]上海书店出版社.中国地方志集成·河北府县志辑24民国滦县志[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3]陈元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4]陈元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实业教育师范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5]河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河北省志第七十六卷教育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5.[6]直隶第三师范学校救国团宣言书[N].时报,1919.[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河北滦县委员会.滦县文史资料第9辑[Z].2000.[8]政协遵化市委员会.遵化人[Z].政协遵化市委,2008.[9]滦南革命斗争史料选一:纪念冀东人民抗日暴动五十周年专辑[Z].中共滦南县委党史办公室,1998.[10]丁守和,《世界当代文化名人辞典》编委会.世界当代文化名人辞典[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


文章来源:《河北医药》 网址: http://www.hbyyzz.cn/qikandaodu/2020/0827/436.html


上一篇:文旅融合背景下河北省寻根旅游深度开发研究
下一篇:河北省夏播青贮玉米绿色高效关键栽培技术